
自从张小龙 2016 年初提出做「应用号」,外界对应用号的猜测和期待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多数人和媒体认为,小程序将会为营销带来新机会。
我觉得很多媒体把小程序的机会方向带偏了,小程序的营销能力其实是很差的,他们或许没有细看小程序的开发文档,甚至没有参与过小程序开发或与开发者进行深入交流。
以下 10 点对小程序的理解来源于网络
1. 小程序是微信接下来的重点产品
小程序是微信接下来的重点产品,甚至是最高优先级的产品之一,因为这是微信要成为真正的 OS 的路径。前面已经论述过这一点。
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完全放心把精力和资源放到小程序上。
2. 无关注,无心理压力
和服务号、订阅号不一样,小程序是没有关注功能的。这意味着,对用户来说,心理成本更小,用户通过搜索进入小程序,马上就可以使用,不像服务号还需要先关注。
但对开发者来说,这显然不是好事。这意味着:
a. 你无法群发消息,因为你根本没有关注者
b. 你可能需要自行建立用户系统,但转化率是个问题
所以,小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品运营能力的要求。
3. 不是 HTML5,也不是 Hybrid
我们经常在朋友圈看到的非常炫酷还带背景音乐的 H5 页面,将不会在小程序里出现。
微信小程序开发使用改自 Javascript, CSS, XML 的语言,同时提供了各种自有的组件和 API,这让小程序变得独立:
a. 它不兼容 HTML,网页代码在小程序里无法使用
b. 开发之前,开发者需要熟悉小程序开发语言,按照微信的命名方法,说不定会被称为 WeLang。
不兼容 HTML,不仅意味着你不能在页面里使用 HTML 标记,也意味着你不能嵌入 HTML 网页:要么不嵌入,要么用 WeLang 重写。
4. 没有外链
不兼容 HTML 还意味着,你无法在小程序里放置外链。HTML 里的 标记是被禁止的。
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营销,服务号里,我们好歹还能在文章里插入链接,而目前版本的小程序,是不能插入外链的,哪怕是放置二维码,直接在页面上长按,也没有「识别二维码」选项(当前版本)。
是的,那种鼓吹小程序能带来营销大机会的媒体要被打脸了,至少被目前版本的小程序打脸了。
当前版本的小程序是不支持分享到朋友圈的,你可以将小程序的任何页面分享给通信录的个人或群,但无法分享到朋友圈,这意味着你不会在朋友圈看到小程序刷屏,刷屏的,还是原来那些东西。
从经验上来看,微信会尽一切努力维护朋友圈秩序。以后小程序能不能分享到朋友圈我不知道,但至少一开始不打开这个口对微信来说是好事,一旦打开,就很难收回来了。
其中 JSON 文件不是必须的,这 4 个文件在用户下载小程序时就已经下载到本地 — 就像原生 app 那样,小程序只需要连接 API 获取指定数据。
前端开发其中一个最大的成本是兼容性适配,不管是做网页的前端需要适配各种浏览器,还是做 Android 客户端开发,需要在各种尺寸、性能不同的设备中反复调试。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些成本的支出是不划算的,因为创业公司需要快速将产品推出市场,兼容性问题往往为快速迭代带来障碍。
开发微信小程序,对于前端工程师来说,成本是相对较低的,因为微信已经解决了兼容性问题,前端工程师只需要学习 WeLang,然后按照规范去开发,兼容性问题,交给微信。
微信小程序支持离线使用,也支持后台运行,这为小工具带来想象力。
比如,像万年历、Todolist、番茄闹钟这样的工具,会大量出现。我更期待的是,微信将来提供一种会话与小程序之间直接通信的能力。
小程序很多 API 与服务号类似,但其中的 Websocket API 是新增的。很多拿到内测的朋友都跟我说,这个新的 API 可以带来巨大的想象力,比如,你可以在小程序里打造一个「你画我猜」的游戏。
但我更期待的是,这个实时通信 API 能否会为垂直社交带来新可能性。这一点,后面会详细讨论到。
目前版本小程序文档里明确写明,游戏类、直播类、小程序导航,小程序链接互推,小程序排行榜等都不能提交。
前面提到了「提交」这个词。和订阅号、服务号不一样,你发文章不需要通过微信审核,你改按钮功能也不需要,但小程序的每个版本更新,都必须通过微信审核 — 就像 App Store 那样。
对用户来说,这是好事,意味着大部分通过审核的服务都是质量过关的,坏消息是,对于只把目光放在营销层面的人,这里又是另一个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