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痛点难解盈利仍难破局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的报告显示,目前生鲜食品在我国的电商渗透率不到1%。在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实现盈利的只有1%,基本持平的有4%,有88%略亏,剩下7%则处于巨亏状态。
由于同质化严重,产品成本过高,冷链物流保障难度较高等因素导致诸多生鲜电商消失。易果联合创始人金光磊也曾表示生鲜商品标准化及冷链物流瓶颈是生鲜行业天生的两大难点。
“从总体上看,现在我国生鲜商品处于个性化发展阶段,要迎合各类型消费者喜好,同一产品差异很大很难形成统一。”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生鲜产品的保存是有标准的,不同产品有不同的标准,但让消费者自己鉴别就很难,另外,数据获取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难以保证,导致追踪产品质量困难。
制约生鲜行业发展的另一因素就是冷链物流。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0%、50%和65%左右,腐损率为15%、8%和10%左右,相比发达国家5%的水平仍较高。
上海精裕捷星物流有限公司冷链公司总经理任易颖在12月7日对本报记者指出,当下生鲜行业集中程度低,企业竞争力不强,仍无具有超强整合能力的企业巨头出现。
运营分散现状使企业各自为阵,企业标准不统一,行业内规章制度不完善,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堪忧。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生鲜电商企业仍然处于亏损状态。“生鲜配送的时效性要求比其他种类更高,目前高腐损率和高额的冷链运输费用导致生鲜行业成本很高,所以企业如果选择销售低端产品,就不能达到相应的经济效益;但如果选择销售中高端产品,消费群体就相对要少一些,也是亏钱的。”
任易颖表示,将来生鲜行业的盈利模式或将是先扩大产业规模占领市场,随后瞄准中高端市场抓住特定的消费群体,再从中获得利润。
生鲜电商前景诱人抱团取暖或是趋势
根据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达497.1亿元,占农产品零售总额的3.4%。
有统计机构预测,到2018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可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283亿元,生鲜作为民生刚需产品,发展潜力巨大。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生鲜电商出局者不断的同时还有新玩家陆续入局。
熊峰对记者解释:“从整个行业来看潜在利润很大,现在企业还是想通过渠道垄断获取超额利润。”他指出,只有当产品内部资源整合效率足够高,能够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以及用户收入提高、市场分化程度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生鲜电商才会从中获利。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之前生鲜电商“各自为阵”的局面,当下抱团取暖趋势明显。很多企业依靠传统经验进入生鲜行业,但进入后发现生鲜产品供应链极其复杂且高度非标准化,自身整合能力不足,不得不选择“抱大腿”。
易果生鲜首席战略官罗彤曾公开表示:“以前做生鲜解决一个痛点后就可以满足顾客,但现在顾客需求也多了,探讨的就是全方位的、一个又一个的痛点。虽然易果和很多企业都没办法解决全方位的痛点,但是大家可以通过合作、抱团取暖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
除需求因素外,资本因素也驱使生鲜电商抱团取暖,市场培养需要过程,大多数生鲜电商现今并不盈利。任易颖对本报记者指出:“从外部原因来看,随着国内消费市场扩大,抱团也是市场运作不断求新求变的一种模式。另一方面从内部来看,很多企业想法很好,但是落地效果不好,实际操作控制很难,依然处于‘烧钱、烧补贴’的初级阶段,这也使得生鲜电商企业不得不背靠大平台。”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生鲜电商在未来一段时间仍被看好,预计仍会维持高利润率、高增长率。
参照国外的发展经验,国内生鲜消费市场广阔,随着消费者要求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革新,运输和损耗成本都将减少,冷链运输及对生鲜产品的追溯模式都将普及。生鲜行业发展前景不可小觑,仍将会是下一片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