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科技新闻,知识付费似乎成为了媒体和自媒体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不少媒体人表达了自己对知识付费的看法,一方面是眼红逻辑思维、马东这些大V们凭借着知识付费赚得盆钵满满;另一方面则是欣喜知识付费时代到来能够给自身带来的红利,很多媒体和自媒体都开始为知识付费蠢蠢欲动。在科技创投媒体圈,前有虎嗅、创业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推出会员专享,后有钛媒体推出付费服务产品盲订计划。
其实要追溯内容付费的源头,在很早之前的周刊报纸订阅、视频课程CD等都已经在线下就开启了内容付费。而在国外,内容付费的模式更是已经比较成熟,《纽约时报》网站规定读者每月可以免费阅读十篇文章,此后就必须付费阅读,《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则设立了付费、免费和注册用户内容混合的方式。
国内最早在知识付费领域进行尝试的则是微信打赏,随后打赏竟然成为了各大媒体平台的常态化工具。而分答的火爆则真正点燃了中国知识付费的熊熊烈火,知乎Llive、联想知了问答、得到等知识付费平台纷纷兴起。社交巨头微博也开始按耐不住,先是为签约自媒体推出了付费订阅,日前又上线了微博文字版付费问答,而近日微博旗下语音直播平台红豆Live“问答挑战”邀请姚晨、柳岩、郎朗、欧阳娜娜、王高飞、李笑来、博物杂志等55位明星、大V参与公益直播,当天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3211万人,更是将直播付费提问推向了高潮。
过去在国人的潜意识里,不论是音乐、影视还是新闻、小说,就应该都是免费。而如今,伴随着知识付费的流行,内容付费开始真正在各个领域全面兴起。
内容付费成必然趋势,但是却并非人人唾手可得
不得不承认,消费升级推动了内容付费的趋势,问答、直播、影视、图片、资讯、音乐、音频、课程等众多内容付费市场都将迎来一个全面的爆发。但是对于内容创作者们来说,要想吃到这块肥肉却并没那么简单。
一、内容付费需要极强的专业性
不得不承认,国内用户对于优质信息内容的价值付费认同感越来越强,但要想让用户对于内容进行付费,这个必要前提就是内容足够优质,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用户价值,否则内容付费只会成为空谈。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内容创作者们尤其是单兵作战的自媒体们来说,要想打造持续的优质专业内容,却并非一件易事。
二、内容付费很有可能只是少数大V的游戏
王思聪开通分答回答32个问题总收入超过20多万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眼红嫉妒,而我们看逻辑思维、马东、吴晓波等内容付费的成功者,也往往都是一些知名的行业大V。今天微博问答的推出,也只是邀请一些行业大V们在做尝试,即便是日前火爆的红豆Live“问答直播+公益”,创造直播问答收入的也都是明星和微博大V,而红豆Live未来很可能也不会全面面向所有用户开放,只针对微博平台签约自媒体全面开放。
三、新鲜感过后,持续付费更是一道难题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持续付费就更是一道难题了。就拿在得到APP赚得盆钵满满的李翔商业内参来说,一开始凭借自身资源得到了马云等大佬级人物的推荐,但是用户真正订阅之后呢,却发现内容质量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含金量,他们还会继续订阅吗?日前媒体爆料其用户数据有所下降就是最好的说明。用户的期待值往往是非常高的,一旦付费内容没有达到用户的期待值,用户再付费就难了。
由此看来,内容付费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但是大多数的内容创作者都很难真正享受到这一波红利。(来源: i黑马)